broken image
  • 首頁
  • 線上購物
  • 新鮮事
  • 健康資訊
  • 宣導公告
  • 老照片舊回憶
  • 執照證書公示
  • 代客煎藥
  • 聯繫與諮詢
  • 微學堂 
    • 微學堂介紹
    • 課程查詢
    • 合作講師
    • 我要預約教室
  • 古方傳方匯整

甘草

益氣補中,清熱解毒,祛痰止咳,緩急止痛,調和藥性。

· 中藥知識
broken image

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 (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) 脹果甘草 (Glycyrrhiza inflata Bat.) 或光果甘草 (Glycyrrhiza glabra L.) 的根及根莖。主產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新疆等地。春、秋季採挖,除去鬚根,曬乾。切厚片,生用或蜜炙用。

文獻別錄:

《本草正》「(甘草)得中和之性,有調補之功,故毒藥得之解其毒,剛藥得之和其性,表藥得之助其外,下藥得之緩其速。隨氣藥入氣,隨血藥入血,無往不可,故稱國老,惟中滿者勿加,恐其作脹;速下者勿入,恐其緩功,不可不知也。」

禁忌:

濕盛脹滿、浮腫者不宜用。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。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,可引起浮腫等。

現代藥理:

甘草根和根莖含甘草甜素,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甙,為甘草的甜味成分。此外尚含多種黃酮成分。

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。對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;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。

甘草黃酮、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,祛痰作用也較顯著,其作用強度為甘草次酸>甘草黃酮>甘草浸膏。

甘草還有抗炎、抗過敏作用,能保護發炎的咽喉和氣管的粘膜。

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。

 資料參考: 醫砭

訂閱
上一篇
紅棗
下一篇
自製中藥香囊
 返回網站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